关于网下体验学习,并不是简单把网上学习内容下放到网下进行,而是网上体验学习的延续和补充,既可以对网上体验学习的内容进行强化,也可以对网上体验学习的内容进行拓展,实现网上与网下体验学习的互动,从而完善基于网络环境的体验学习。目前,全国部分地区正在探索网下体验中心或网下体验实验室的建设工作,培育了与网上体验相匹配的网下体验基地,有效支撑了网络环境下的体验学习。以“社区教育i-实验室”为例,目前全国已建成“i-摄影”、“i-书法”、“i-创意”、“i-数码”等多个网下体验实验室,并积极开展各种体验学习活动,激发了大家的学习热情,有力促进了基于网络的体验学习的开展。
2.基于实践基地的社会体验方式
社区教育的属性告诉我们,社区教育首先从属于教育,其次也是社区发展的一部分,社区教育是具有社区属性的教育活动,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教育系统。从社区教育内容来看,社区教育不仅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活动,还包括利用图书馆、影剧院、体育馆、博物馆、纪念馆等文体场所获得知识的非正式教育活动。社区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学校型的,也可以是活动型的;可以是组织型的,也可以是自发型的。社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人们学到知识和技能,还有提高生存能力和生活质量、增强市民的归属感等作用。鉴于此,依托社区学校或其它社区教育机构,是难以适应社区教育多样化需求的。在社区教育中开展体验学习,就是要把教育的重心转向社会,以社会资源为载体,建立体验学习可及的实践基地。这是社区教育的又一个广阔天地,也是社区教育未来拓展的主要方向。
这里所说的实践基地,也叫社会体验基地,是指以社会已有的文化、体育等公共资源为基础建立起来的、为社区教育提供学习服务的场所或场馆。近年来,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我国各地文化、体育等设施发展迅速,这些都是社区教育可整合的资源。关键是如何把文化、体育资源变成社区教育实践基地?必须认识到,大部分文化、体育资源本身并不姓“教”,建立体验基地的主要问题还是资源整合不力,造成实践基地发展缓慢;在已建立的实践基地中,体验学习的功能还不强,有的基地还不具备很好的体验条件;同时,实践基地与市民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,影响了体验学习的效果。因此,把文化、体育资源转换成社区教育实践基地,远不如挂一块实践基地牌子那么简单。
鉴于社区教育实践基地还处于初创期,所以从管理上要进一步理顺关系,建立和完善综合利用这些资源的协调机制;从功能完善上,需要进一步增强这些资源的教育功能,如加强课程开发,创设体验情景;从队伍建设上,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和志愿者队伍,提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,增强为市民体验学习服务的能力。同时,在组织体验学习中,要不断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,增强体验学习的趣味性,加强体验学习的反思与总结环节,提升体验者的认知水平。2013年,上海市教委通过与文化、艺术、科普等部门的合作,建立了8个首批市民终身学习体验(实践)基地,为社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,但要真正发挥体验学习的作用,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。
3.基于实训基地的培训体验方式
在社区教育中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