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在各地蓬勃开展。经各地学者共同努力,发现我国2型DM的危险因素主要有:DM阳性家族史,年龄,肥胖,体质指数(BMI)≥25,腰围/臀围(WHR)男性≥0.90,女性≥0.85;分娩巨大胎儿的母亲;脂肪代谢紊乱,尤其是高甘油三酯血症、IGT等。其中DM阳性家族史的相对危险度虽然较高,但该因素在
人群中的暴露比例较低。因此认为影响我国DM患病率短时期内迅速升高的主要原因不是遗传因素,而是行为和环境因素。IGT的随访研究发现,我国IGT对2型DM的年转化率为7.7%~9.0%。IGT发展成DM的危险因素为BMI≥25;胰岛贮备功能差或/和伴有胰岛素抵抗;运动减少和营养失衡,主要是饮食总热量增加,碳水化合物减少和脂肪摄入量增加等。而饮食、运动、饮食加运动的干预措施可明显减低IGT患者DM发病率。
三、防治现况与展望
DM是终身性疾病,其危害主要在于DM并发症可导致伤残和早死。长期以来,我国DM治疗以血糖正常作为治疗的基本目标和解决问题的关键。近年研究认为,早期控制血糖虽然对预防并发症和保护β细胞功能作用显著,但高血糖作为大血管的危险因素并无确定的界值范围,高血糖也不是并发症的唯一危险因素。DM防治的核心问题是预防或延缓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,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,提高生命质量,而不仅仅是降低血糖。因此,在提倡运动、控制饮食、口服降糖药以及口服药无效时尽早使用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的同时,还要考虑改善心血管病的其他危险因素,如减轻体重,控制肥胖和高血压,纠正血脂紊乱。1型DM治疗还应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特点计划饮食,调整胰岛素用量。
目前,我国DM治疗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治疗不规范,原因是基层医生缺乏DM专门知识和深入的相关信息,患者缺乏DM知识,在治疗过程中缺乏监督和指导。对此,北京、上海、天津、兰州、沈阳、南京、深圳等各地从多方面进行探索认为,通过DM教育中心、DM协会、DM知识学习班、开通热线电话、定期专家咨询、DM儿童夏令营等多种形式对基层医生和患者进行培训和指导,以及开设糖尿病专科门诊,加强糖尿病患者的登记和管理等,是实现群防群治,提高防治质量,控制DM的患病率、病死率和致残率的有效手段。
DM的预防针对目标
人群分为两个层次,对一般
人群主要是开展针对DM的
健康教育,通过各种形式动员社会各界参与,向大众宣传普及DM防治的基本知识,宣传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,提高
人群防治知识和自我保健水平,从总体上减低危险因子的危害程度。对高危
人群要选择性地进行干预,尤其要重视IGT患者随访和观察,尽可能地阻止其进展为DM患者。
我国糖尿病防治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要是:生活方式的改变和
人口老龄化是我国DM患病率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,DM防治教育工作深度和普及面不够,
人民群众DM的知识和自我防治意识欠缺,是促使我国DM患病率升高的重要因素。同时,DM防治研究存在着力量分散,低水平重复的问题。为了加强我国DM防治工作,今后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。
1.制定长远的DM防治国家行动计划,规定分阶段的DM防治的具体目标。
2.加强与WHO、国际糖尿病联盟(IDF)等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,积极开展国内多地区的协作,进行高水平的流行病学、发病机理和危险因素干预的研究。
3.建立DM三级防治和疾病监测网,使DM治疗和管理科学化、制度化。重视高危
人群的筛查和患者登记,开展行为危险因素的干预。
4.开展
健康促进活动,把DM纳入心脑血管病、高血压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综合防治,实施面向高危
人群和全
人群的
健康促进和干预计划,充分利用电视、广播、报纸等大众媒体,普及防治知识,要注意充分发挥糖尿病学会和糖尿病协会等组织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