糖尿病(Diabetes mellitus,DM)是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的,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,是严重威胁
人类
健康的主要慢性病之一。WHO资料表明,全球糖尿病患者1998年为1.48亿,预测到2025年将上升为3亿;1995年发展中国家糖尿病患者占全世界的60%,到2025年将占80%。糖尿病常发生酮症酸中毒、低血糖以及大血管、微血管和周围神经病变等严重的并发症,这些并发症在许多国家已成为致死、致残并造成医疗费用增高的一个主要原因。据统计,美国1987年至1992年每年直接或间接用于糖尿病的费用从210亿美元增至920亿美元。
现将我国DM的防治和研究综述如下。
一、流行情况
远在数千年前的《说文解字病疏下》中就有消渴病,这是世界最早的记载,并在古代到清末的《黄帝内经》、《三消论》和《千金方》等各类古典医著中记载了对DM的病因、症状、并发症、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的认识[1]。我国近代糖尿病患病率的报道最早见于1955年,是根据1935年北京协和医院职工体检结果所作。1960年,钟学礼综述了两个地区
人群中DM患病率及全国11家大医院住院病
人DM患者所占的百分比。但直到1978年上海10万
人口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[2],才第一次从流行病学角度较为深入地描述中国
人群DM的流行状况。之后共进行了4次全国较大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:1980年全国14省市30万
人口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[3],1994年全国19省市25岁以上25万
人群糖尿病普查[4],1995年的中国糖尿病流行特点研究[5]和中国儿童1型糖尿病发病率研究[6]。其中后两次调查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牵头完成,前者采用WHO的诊断标准和分层抽样技术,随机抽取全国11省市20~74岁的42 751
人,于1995~1997年在自然
人群中进行糖尿病研究。后者是WHO多国项目(WHO DiaMond project),在全国16个省、市、自治区20个地区的协作网络,利用捕获-标记-再捕获方法,回顾登记1988~1996年间1 900余万<15岁儿童中1型糖尿病的发病情况,首次开展了全国1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。通过上述几次调查,基本了解了我国糖尿病流行特点、危险因素和流行趋势,带动了各地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开展,在糖尿病的病因、自然史、干预预防、患者管理以及
健康教育和并发症防治等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。但总的来说,全国DM防治机构不健全,全民DM防治意识薄弱和缺乏规范的DM监测登记制度等,使我国DM的防治工作,特别是一级预防十分薄弱。为此,卫生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,1995年下发《1996-2000年国家糖尿病防治规划纲要》[7],1996年成立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咨询委员会,1997年将DM列为国家慢性病防治的重点之一,明确提出了DM防治具体的目标、任务、对策和措施,倡导建立健全在卫生部统一领导下的DM三级防治网,从政府、社会和个
人3方面采取以“预防为主”的综合措施,使糖尿病防治逐步走向科学规范。近年来,糖尿病的
人群防治和研究,范围已从单纯针对DM发展到同时针对糖耐量低减(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,IGT)和并发症,手段已从宏观进展到宏、微观并举,目的已从观察认识危险因子,发展到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发病危险,并逐渐形成了重视社区防治的势态。
我国DM的流行病学有以下特点:DM患病率逐年升高,近年增长速度加快。全国DM患病率1979年为0.67%,1995~1997年为3.21%;IGT患病率1995~1997年为4.76%。我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,就从<3%的低患病率国家迅速跨入世界DM中等患病率(3%~10%)国家的行列[8]。估计20岁以上DM患者达2 000万以上,IGT病
人不低于3 000万,全国DM患者总数仅次于印度,居世界第二位,这必然会给国民经济和
人民
健康带来沉重负担。
1997年调查资料显示,各省市DM标化患病率最高为北京(4.56%)和四川(4.37%),最低为浙江(1.99%)和宁夏(2.28%),其余省在3.25%~3.48%之间;IGT标化患病率最高为四川(8.21%)和山东(6.48%),最低为宁夏(2.33%)和甘肃(3.52%),其余省在3.70%~5.34%之间;按抽样层分析,我国DM标化患病率大城市(4.58%)高于中小城市(3.37%),富裕县镇(3.29%)高于贫困县农村(2.83%);IGT标化患病率虽然大城市(5.78%)高于中小城市(4.29%),但是经济迅速发展的富裕县城镇和农村的IGT患病率分别为5.74%和5.02%,提示这些地区DM患病率将进一步升高。如不采取控制措施,我国将面临DM进一步流行的严重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