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天气忽冷忽热,一定要当心脑血管疾病。这不,笔者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了解到,这几天,急诊室脑卒中(俗称“中风”)的患者明显增多,每天要接诊5-10例。
从来没有哪一种疾病能像脑卒中一样,瞬间就可能让人失去生活的尊严:口眼歪斜,四肢麻木,甚至瘫痪在床……邵逸夫医院对该院2017年接诊的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,再次给人们敲响了预防的警钟。
最小16岁,最大107岁中风患者年轻化和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增多有关
邵逸夫医院卒中中心成立于2008年12月,是我国高级卒中中心之一,这是一支多学科联合的团队,涵盖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、放射科、急诊室、ICU等12个科室或部门。
2017年,邵逸夫医院仅缺血性卒中患者就接诊了1070例,平均年龄66.9岁,最小的16岁,最大107岁;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(1.7∶1);74%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有高血压史,30%有糖尿病史,29%有吸烟史,14%有房颤史。
分析数据,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主任胡兴越最大的感受是——年轻化。“脑卒中好发于55岁以上人群,是一种与年龄密切相关的疾病。有研究显示,年龄每增长10岁,脑卒中的发病率就会增加1倍。”胡兴越主任说,“我国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年龄在65.5岁,比欧美国家要早10岁左右,比日本也早了6.3岁(日本71.8岁)。近年临床发现脑卒中患者年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。”2017年,邵逸夫医院接诊的1070例患者中,59岁以下患者占 25%,45岁以下患者占5.2%。
脑卒中的年轻化和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肥胖等慢性疾病患者日益增多有关。“以高血压为例,长期的血压波动会对人体血管造成多重伤害,包括破坏血管内皮,继而导致血栓形成及脂质沉着,引发脑卒中。”邵逸夫医院神经内科张锦华副主任医师说,这也是为什么该院去年接诊的1000余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,74%的患者有高血压的原因。
睡眠时和早晨醒来通常这两个时段相对危险
邵逸夫医院统计发现,白天(8:00-17:00)是卒中患者的发病高峰,约占63%;第二个小高峰在凌晨(0:00-8:00)约占23%,再次是晚上(17:00-24:00)约占14%。但就危险性来说,后面两个时段发病时相对危险。“脑卒中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,缺血性卒中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脑部病变,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%。”胡兴越说,“缺血性卒中存在昼夜周期性规律,睡眠时和早晨醒来通常是两个相对危险的时段。”
4.5-6小时以内是脑卒中的黄金抢救期
脑卒中有多可怕?
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,全球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罹患脑卒中,每6秒就有1人死于脑卒中,每6秒钟就有1人因脑卒中而永久致残;2015年的《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》则显示,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。“患者发病的4.5-6小时以内是脑卒中患者抢救的黄金期。”邵逸夫医院放射科主任胡红杰说,“如果能抓住这个‘时间窗’,第一时间把堵塞的血管‘打通’,可以使更多患者恢复自主生活的能力。”
遗憾的是,临床上能够在4.5小时内及时就诊的患者并不多。在邵逸夫2017年接诊的1000余例患者中,发病4.5小时内就诊的仅占30%,与24-72小时内就诊的比例相同,更有10%的患者发病3天后才就诊。
统计还发现,约80%症状轻的患者认为,休息一下会自动消失,不是一个急病,没有什么可以治疗;10%的患者误以为是颈椎病等其他疾病;10%不肯面对自己患病事实,未告知家人及时就医。“殊不知,大脑的神经元对缺血十分敏感,每缺血1分钟就有190万个神经元死亡,140亿条细胞间的联系被割断。”邵逸夫医院放射科副主任郑伟良说。
记住卒中“1-2-0”发现后赶紧拨打120
那么,我们平时如何早期识别脑卒中呢?胡兴越说,“120”法则是比较简单有效的识别方法——“1”代表“看1张脸”,观察左右脸是否对称、口角是否歪斜;“2”代表“查2只胳膊”,双手平举后,看单侧手臂是否会慢慢下垂;“0”代表“聆(零)听语言”,听是否有言语不清、表达困难的状况。
只要是符合其中任何一种情况,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,并带好患者的病历本等相关资料,尽快前往有溶栓取栓能力的医院检查就诊。